11月24日上午,由bevictor伟德国际社会公正与政府治理研究中心、bevictor伟德国际以及bevictor伟德国际社会科学处共同主办的bevictor伟德国际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学术沙龙第4期暨中国政治研究工作坊第12期学术活动,在匡亚明楼社会公正与政府治理研究中心会议室举行。此次活动邀请了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主任、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李里峰教授作为演讲嘉宾,演讲的主题为“共产主义中国的群众运动与乡村治理”。
本期工作坊由bevictor伟德国际主管科研工作的副经理殷冬水主持,政治学系主任颜德如教授担任评论人。bevictor伟德国际林奇富副教授、张铮副教授、赫泉玲副教授等青年教师和部分博士生、硕士生及本科生参与了此次学术活动。
李教授首先在引言中介绍了西方学界对社会运动以及中国群众运动的相关研究成果,他指出,尽管西方学者提出了诸多社会运动理论,但是西方的社会运动(socialmovement)概念与中国的群众运动(mass movement)概念存在着明显区别。简言之,中国的群众运动有着显著的“群众性”以及“动员性”的特征,“群众运动”之形成要以“运动群众”为前提。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庞大的基层组织网络,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党和国家对基层的动员组织能力。
其次,李里峰教授介绍了群众运动中的行动逻辑。李教授分别介绍了党和国家、基层政治精英、乡村民众在群众运动中的角色和作用。其中,党和国家通过运用物质激励、口号宣传、情绪调动以及典型示范等技术手段运用权力。基层政治精英同时扮演着政治人(国家意志的执行者)、社会人(社区利益的维护者)、经济人(自身利益的追逐者)三种角色,而这三种角色之间随时可能存在着张力。乡村民众一方面对国家有组织性的依附,另一方面通过运用“弱者的武器”,利用极少的空间和资源对国家的一些行为进行抗争或者讨价还价。
随后,李里峰教授阐述了群众运动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李教授通过对河北省及山东省的农村党支部进行调研,发现有些党支部自成立以来,几乎每年都有不同名目的群众运动任务。运动中会不断出现左或右的偏差,又会有来自国家权力的不断纠偏,这成为中国动态社会结构的表现之一。李教授总结了这种“运动式乡村治理”的基本特征,并通过列举河北省王栅子村1951年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实例介绍了群众运动的基本程序。李里峰将其背后的逻辑归结为政治对行政的侵越行为,认为在群动运动中,本属行政功能范畴的乡村治理,必须借助政治功能的不断介入和干预才能实现。
在结语部分中,李里峰教授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运动对当代日常政治生活产生的影响。李里峰认为,运动可以帮助党和国家在短时间内有效动员群众,贯彻国家意志,但这种运动式治理无法常规化,从而在社会变革的动力与社会运行的常态之间,形成了难以消解的矛盾,这种矛盾一直延续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在当下中国群众性的政治运动也并未真正消失。
在李里峰教授结束其学术演讲之后,bevictor伟德国际政治学系主任颜德如教授做了评论。他总结了李教授的演讲要点,认为李里峰的研究做到了“史”与“论”结合,运用了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论文在逻辑上表达清晰,结构严谨,体现了他缜密的思维;而且,运用的文献十分丰富,既有中英文论著,又有档案资料。这些都为青年学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同时他也对李里峰在演讲中的一些观点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看法。
最后,李里峰与在场的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并就“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模式与中国传统基层治理模式的区别”“中国共产党运动式治理方式与苏联专家治国方式的比较”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
bevictor伟德国际 梁述清
2013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