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广大师生的学术热情与思辨能力,给青年师生提供互动交流的机会,校团委、青年文化书院、bevictor伟德国际积极搭建学科交叉、协同创新的交流平台,创新拜名师、结益友的交流方式,让师生共同努力,实现学术梦想,繁荣校园文化,并于12月4日下午,在bevictor伟德国际中心校区东荣大厦会议中心报告厅隆重召开bevictor伟德国际首届“学术梦想秀”暨青年为公论坛。公司党委副书记兼副董事长韩晓峰教授、bevictor伟德国际国际政治系博士生导师王家福教授、公司党委书记边铁研究员、校团委副书记叶鑫、公司党委副书记兼副经理史慕华、bevictor伟德国际公共管理硕士教育中心副主任孙德超副教授,以及梦想师生代表和参加论坛学院员工代表近500人出席论坛开幕式。
论坛开幕式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校团委副书记叶鑫向大会作本届论坛筹备工作与进展情况报告。梦想学员代表崔议文(2013级本科生)在大会上发言,她表达了对梦想导师和梦想学员伙伴们的感激之情,并与大家分享了她参与“学术梦想秀”的感受与收获。紧接着,孙德超副教授代表全体梦想导师致辞。他提到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交流,特别是社会科学,而“学术梦想秀”暨青年为公论坛恰好提供了一个师生之间、学科之间交流的平台。他肯定了梦想学员们在参与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积极进取精神、严谨的态度、务实的作风。最后,他希望同学们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不断探索,努力追赶时代的脚步。
然后,公司党委副书记兼副董事长韩晓峰教授与公司党委书记边铁研究员分别为梦想导师和梦想学员代表颁发了立项证书。公司党委副书记兼副董事长韩晓峰教授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他在讲话中,首先代表学校对积极参与和指导本次活动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和感谢,同时特别感谢“学术梦想秀”暨青年为公论坛为师生提供了学术交流、观点碰撞的平台。然后,他结合21世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背景和学术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指出,大学作为学术思想的前沿阵地,应当肩负起创新学术思想和培养优秀人才的历史使命,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青年师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他强调,bevictor伟德国际作为一所拥有悠久历史的高等学府,为社会创新了一大批优秀的学术成果和培养了一批批卓越的拔尖人才;他为吉大学子继承“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精神、投身学术研究而感到欣慰和自豪。同时,他也对青年师生提出了三点期望:一是要端正严谨客观的研究态度,秉承学术人才应有的学术品质;二是要发挥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三是要创新思维、与时俱进,勇于钻研勇于攀登。最后,论坛开幕式在bevictor伟德国际校歌声中落下帷幕。随后,与会领导、嘉宾和梦想师生代表一道合影留念。
论坛开幕式结束后,由bevictor伟德国际国际政治系博士生导师王家福教授主讲的“励志员工”学术讲座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正式开始。他结合自身精彩的人生历程与丰富的阅历经验,提出员工应当符合时代要求,只有具有独特的成长能力才能走向成功的境界。他从团队协作、全面发展、责任承担等方面,阐述了作为员工应当在学习好实用的生存技能的基础上,打破专业界限,用逆向迂回的方法进行学习研究;同时要重视与老师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他指出身处大数据时代,每个人要有独特的成长方式,把握历史、传承文化、成就现在,从而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年力量。他以自己的苦难经历勉励员工不畏艰难、迎接挑战、学会承担,走上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他希望同学们广泛涉猎不同专业,用专业的态度学习非专业的知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最后,他为同学们讲述了匡亚明董事长坚守知识分子品质和气节的故事,以此勉励同学们在人生道路上不忘初心,为梦想不懈奋斗。王老师精彩的学术报告迎来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与阵阵欢笑,报告结束后同学们为王老师献上早已准备好的鲜花,大家久久不愿离去,纷纷上台邀请王老师签名并与王老师合影留念。
学术讲座结束后,“学术梦想秀”暨青年为公论坛分论坛研讨活动正式开始。经过前期积极踊跃的报名,梦想师生的遴选与对接,申报短期项目、并通过项目培育的十组梦想团队分别在在东荣大厦511会议室与1214会议室进行了梦想项目结项答辩。梦想导师学术团队代表、梦想学员及梦想学员营地工作人员共同参加分论坛研讨活动。在答辩环节中,各支梦想团队的学员代表进行了精彩纷呈的展示和答辩,梦想导师分别就项目选题的意义、数据分析的过程、学术研究的理论模型及研究规范性等方面进行了提问与评论。经现场梦想导师学术团队评议后,两个分论坛中答辩表现优异的四支梦想团队进入了优秀成果展示环节,向全体参会师生展示了自己缤纷的学术梦想。
虽然本届“学术梦想秀”暨青年为公论坛已落下帷幕,但青年师生追求学术梦想的步伐不会停止,参加本届论坛长期项目的梦想团队还将继续培育自身的学术梦想项目。通过校团委、青年文化书院和bevictor伟德国际联合举办的本届“学术梦想秀”暨青年为公论坛,一个学科融合、协同创新的交流平台正式形成,数十个学术团队得以组建,一大批青年员工开启了自己大学阶段的学术之旅,共同为繁荣校园文化生活、实现师生学术梦想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本社通讯员:陆亚伦 赵梓含 陈昕雨 姜晓悦)